close
看到一篇分享,談到想為現代詩歌創作人製作一張音樂專輯。
所以我手癢了,為文隨興深談之。
 
到底要不要製作專輯呢?
除了用所謂的SWOT(優勢、弱勢、機會、威脅)分析之外,
我覺得還有一些面向需要作思考,簡單列舉如下:
 
1.CD品質要好,的確摳摳不能少。
2.唱片業普遍低靡,因為mp3盛行。
3.敬拜詩歌orCCM?
4.對象是誰?基督徒、慕道友或一般人?
5.怎麼讓人願意掏錢買CD?
 
一、要作好專輯,就得砸大錢!
 
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。一首歌背後有很多成本,
“製作人、編曲人、各個樂器演奏人、主唱、合音、混音師
而且演唱、各樂器演奏是個別分開錄的”
一首4分鐘的歌曲可能就花掉幾萬元。
可以說是「高度壓縮的精華」。
 
我聽過一些慘不忍睹的專輯,歌詞、旋律縱然再好,
歌手的聲音不適合、伴奏「離離落落」(台語),
這種CD我聽過一次就不想再碰,
寧願他寫成譜,讓我自己「自娛娛人」。
 
小成本製作的專輯,最好要有心理準備,
不是拿來作公益(免費贈送)、就是浪費地球的資源。
而且搞不好還給人一種印象:基督徒的流行詩歌不過爾爾。
實在會虧大。
 
若是真的缺乏經費,又很想製作專輯呢?
我覺得不妨先從詩歌演奏專輯著手。
最簡單至少只需要技巧中上的演奏家,
加上租用一間有鋼琴的錄音室,應該綽綽有餘。
(不過我非專業人士,此種說法有待驗證)
 
二、唱片業現況:景氣冷颼颼
 
九零年代唱片業風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,
目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數位音樂(mp3等)與線上下載。
不容懷疑,網路與電腦的發展,已將許多事物逐漸「e化」,
文字可以數位化、圖像可以數位化,音樂與影片當然也可以。
 
但是再怎麼說,要錄製一張專輯,還是得要一些硬體設備,
所以上述的成本無法少,除非電腦真的夠力。
(例如有人可以倚靠電腦獨立製作動畫短片)
但是這麼一來,所有伴奏的部分又全部電子化,
聽起來沒有人情味。
 
製作音樂專輯的目的,應該也有銷售的壓力吧?
這樣一來就勢必要考慮,假如無法回收的問題了。
假如製作完畢,有沒有考慮線上付費下載的服務呢?
 
三、現代詩歌的定位?
 
話說我多年前針對何耀珊跨足流行樂界,發表了看法。
簡言之,我把詩歌分為三種:
(1)單純敬拜讚美之用的純種詩歌
(2)具有宗教精神的CCM(當代福音音樂)
(3)基督徒藝人演唱的一般流行歌
 
嚴格說來,第三種不算詩歌。
何耀珊當初出道,最大的話題性是「師母」身份。
起初可能還有點走「博愛路線」,
後來就成為完全的「情歌路線」了。
 
話說,華語流行樂九成脫離不出情歌,
跳脫你情我愛的歌曲反而變成小眾。
然而CCM卻能夠在英語系流行樂界獨樹一格,
這當然跟文化背景差異有關。
 
所以回到本文,這張現代詩歌專輯的定位為何?
其實這跟訴求對象很有關係。
 
四、專輯想要賣給誰?
 
根據上述三種分類,所對應的標的群眾可以分成三類:
(1)基督徒>少數慕道友
(2)基督徒≧慕道友>少數一般聽眾
(3)一般聽眾>個別基督徒
 
說穿了,帶著宗教色彩的專輯,
最後的訴求對象還是跟宗教脫不了干係。
即便你再怎麼努力包裝。
 
這樣看來,我就對那種「明明要走第三種路線,
但最後還想回到前兩種通路的唱片」感到不以為然。
 
當然,我也對那種妄想要一魚通吃的專輯,感到不以為然。
假如你自己沒有定位,那就先搞清楚方向再投注資源吧!
 
以上看來,走第二條路線最為保險。
可是英語系的CCM跟台灣CCM走的路大不相同,
台灣CCM嚴格說來應該要有骨氣,敢於走獨立製作路線。
一味地想要靠基督徒撐場面是不行的;
但是想要通吃一般聽眾卻更容易走向妥協之路,
而淪為一種只談「博愛」的泛泛之音。
 
第一種路線裡頭有沒有分歧呢?
以台灣教會界來看,有的。
古典詩歌幾乎快要跟古典音樂劃上等號了,
又因為古典詩歌沒有所謂的華語創作,
所以現在只有非歌曲的演奏專輯能歸類於古典詩歌,
至於翻唱古典詩歌而灌製CD的,大概屬於某些有錢的教會。
簡單來說,這不是主流啦!
 
主流到底是什麼?
廢言,現在不認識「讚美之泉」,就別說聽過流行詩歌了。
遺憾的是,當前流行詩歌其它製作團隊,
很少能具有相等的規模或營運期間。
 
但是「讚美之泉」狀況時好時差(就詩歌品質而言),
起初的創作團隊跟現在的人馬,多少也有了變動。
觀察他們詩歌品質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了。
 
另一個團體「天韻詩班」比較走第二種路線,
但是許多早期詩歌也會在教會中使用,
所以是不純粹的詩歌與CCM。
就地位而言,天韻可謂華語界的古典詩歌了吧!
故我仍然將之歸類於第一種。
 
結束本段以前,我想應用屬靈書籍的道裡作說明。
屬靈書籍也「有硬有軟、有理論有實用」。
但是你可以看見,過去只要是基督教書房的出版品,
大概沒有機會在一般實體書店看見。完全沒有通路。
 
但隨著「入世」的潮流逐漸修正,
加上網路書店世紀的來臨,某些宗教書籍也有了通路。
(不過折扣跟一般書籍還是差得太遠)
 
今天要製作一張現代詩歌創作專輯,
除了考量對象,也要考量通路。
此外還有拉裏拉雜的問題,沒有系統地列舉如下:
a.詩歌本身是軟是硬?
b.可用於主日崇拜與否?
c.只有年輕人會喜歡,還是老少皆宜?
d.專輯只想在基督教書房販售,還是要跟實體唱片行結合?
(過去很多失敗的案例)
e.現在又有了網路書店,通路能否打得開?
f.如果要將對象跨足一般聽眾,又要砸下多少宣傳費?
g.往後有續作的打算嗎?有打算捧紅演唱者嗎?
h.會用音響聽詩歌的人是多還是少?
i.單純出版詩歌集,加上附贈的演唱示範CD,可不可行?
 
其實有很多考量。
 
五、怎麼讓人掏錢買CD?
 
CD是拿來聽的,是拿來欣賞的。
音樂本身是最大要素。
一首歌曲粗分為「作詞、作曲、編曲」的話,
作詞應當佔有最重的比例,是歌曲的內涵;
作曲緊接著佔有關鍵地位,是歌曲的形式;
編曲潤飾了歌曲的感官享受,是歌曲的包裝。
 
但是以獲取第一印象來說,
我認為順序是顛倒的(以我多年聽聽不懂的日文歌經驗為例)
先是編曲、再是作曲,最後回歸歌詞本身。
 
可供敬拜傳唱的詩歌歌譜,基本上編曲不太重要,
只要有詞曲加上簡單的和弦,剩下的就是司琴的功力。
不過我的經驗,好的司琴可以發揮詩歌百分百的味道,
讓人完全融入敬拜的意境。
 
所以囉!要作專輯,「編曲」絕對是一大挑戰。
 
假如又是一些傳唱多時的學生福音/敬拜詩歌,
專輯受到的期待是等比向上攀升的,
好像「小說之於電影」,拍不好給人的反差更大。
「歌譜化為詩歌專輯」挑戰很大。
 
最好是一張沒有「雛鳥印象」的新專輯,
這樣只要在編曲上下功夫,就可以奪得第一印象的好評。
假若作詞作曲都有一定深度,好作品自然不會被埋沒。
 
最後,要做成實體的專輯,請把歌本也搞好來。
太多好作品受制於包裝的刻板印象,
基督教界偏偏又很喜歡小成本製作詩歌專輯,
然後美編人才趨近於零的情況下,
弄了一張在包裝上就先輸了氣勢的專輯。
這叫做「雪上加霜」。
 
總結,要我掏腰包買一張CD,我會注重的東西依序有:
a.行銷:連廣告都沒有,我無從得知。
b.包裝:專輯外表有沒有設計感,決定我會不會從架上拿起它。
c.編曲:編曲功力真的是高下立判,不要讓好歌被糟蹋了。
d.作曲:旋律性決定歌曲的耐聽度,這邊開始是真功夫。
e.作詞:有深度的歌詞可以達到增進靈命的效果。
    僅僅是一些屬靈用語的拼湊會讓人倒胃。
 
想想看「Amazing Grace」這首詩歌的成就,
並不是每一首詩歌都能達到這種境界(幾乎就是無敵了),
但我期許能夠出現一張以它為標竿的詩歌專輯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stai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